养老事业大有可为
人口老龄化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。民政部统计,目前,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亿,占总人口的15.5%,相当于每7个中国人里,就有一位老人。为此,国家政府开放了全面二孩。然而,根据预测,全面二孩政策无法根本改变人口结构,中国将在2050年达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。
老年化浪潮会提前到来
少子化、空巢化,既是中国城乡养老的核心问题,也是养老产业发展中要长期面对的基本现实。
“按照第二个人口生育高峰是1962年来计算,普遍认为我国将于2022年迎来老龄化浪潮。”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指出,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亟需引起重视。
面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,国家也出台相关政策,比如“二孩政策”的出台。但放开“二孩政策”以后,会不会改变人口社会结构呢?“‘二孩政策’的出台与否,我国人口的变化没有发生根本改变。”党俊武认为,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,二孩政策真正能影响到的只是体制内的一部分人,“跟农村没有关系,只是对于体制内的一部分人有影响力,体制内这部分人受教育水平比较高,其中部分人的生育理念比较前卫。”
党俊武认为,“二孩政策”出台没有真正减缓老龄化的进程,未来老龄化的速度和老龄化的局面还是比较严峻的。人口老龄化是长周期现象,“十三五”之后肯定更猛烈。“老龄化的浪潮会提前到来,有可能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之后。”党俊武如是说。
老龄产业格局尚未形成
养老已成为我国今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,面对老龄化社会,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是必然。国家曾多次出台政策,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,对养老产业作出进一步指引,以保障老有所养,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到养老行业来。在养老细分领域,已经出现了不少掘金的好机遇。
目前,我国老龄产业发展遇到很多问题,“以房养老”遇冷、“养老地产”搁浅,总体上老龄金融、老龄用品、老龄服务和老龄房地产构成的老龄产业发展的大格局也没有形成。
党俊武认为,造成这些问题有两点原因,一是有效需求不足,中国与很多人到老了也还处于贫穷的境况之中,还在被生计困扰,没有办法在养老上投资。其次是,有关部门不够重视养老产业发展。有的民办养老机构申请土地批准,遭到拒绝,因为养老产业目前还不能带来很大的收益,相关部门也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。“老龄产业是一个成长型产业,不能指望今天怀孕,明天就让孩子走路叫爹。”党俊武表示。
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则表示,中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。但人口老龄化不是一个社会问题,而是世界普遍存在、在中国必然发生的趋势。“适当的营养保证、良好的卫生习惯、医疗科技水平的提高、持续低迷的生育率……这些既是发达社会的共有特征,也是人口老龄化的合并诱因。”
“智慧养老”提供养老综合服务
受根深蒂固的传统养老观念影响,加上目前养老机构不足,“居家养老”模式还是目前中国养老的主渠道,90%的老人将在自己的家中度过晚年。面对这一形势,中国多地试水探索“智慧养老”,为破解养老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。
今年3月,北京市首个“24小时智慧养老健康中心”在石景山区广宁街道挂牌,同时来自广宁社区的60名特困老年人免费领取到了移动健康管理包,内含老年智能手表、血压计、血糖仪等。利用“智慧养老”系统,北京市将尝试为社区居民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。
“解决老人的问题,首先是解决定位问题,智能化手环里嵌入SIM卡,包括智障老人在内的定位都能解决,不管他走到哪里,通过App端都能看到老人当前的位置。”袁昕表示,智慧养老就是将托管服务应用于创新领域,除了老人移动双向定位,还针对性地提出老人夜间防摔倒监测和一键呼叫生活管理服务。“这样老人无论是在心理、身体、精神三方面都有健康的生活方式,完美解决了中国养老的一大难题。”
袁昕强调,科技助力养老及老年健康,需要的不仅是智慧产品,更重要的还是智能平台——运用科技将线上与线下资源整合起来,更多第三方资源的介入让智慧平台更强大,通过穿戴式智能设备,提供养老服务与亲情陪伴的综合服务。
养老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
“养老不是一个学科,也不属于某个单一的专业。它虽然看上去没什么高深莫测,但牵涉面极广。”在袁昕看来,养老有很长的产业链,任何一方都无法“包打天下”。
从政府层面看,养老事业涉及退休、社保等宏观政策,牵涉医疗卫生、金融保险制度,也与城市规划、土地供给等密切相关;对科研机构、企业、民众而言,养老产业包含了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、养老服务机构的投资运营、康复照料、人才培训等等。
袁昕强调,要实现养老产业市场化,首先,要政府足够重视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,目前我国“十三五”规划已经开始重视养老产业的发展,习总书记也曾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要形成一个体系,包括重大的生育、养老、退休等各方面的制度和政策;其次,是企业要重视老龄产业,所有行业都应该有老龄社会到来的意识,探索在产业上有哪些发展机遇。只有通过积极的政策扶持和导向,充分发展新型的老龄服务产业,才可能适应和满足社会老龄化以后的多元化需求。